037.以「自然思路」做山林途徑- 嘉明湖手作步道





以「自然思路」做山林途徑-嘉明湖手作步道
文 / 林業保育署 森林育樂組 遊憩發展科 張晉
嘉明湖,以「天使的眼淚」美稱聞名,布農族稱其為cidanumas buan(月亮的鏡子),是臺灣東部最熱門步道路線之一,帶起一波又一波登山熱潮,每年有逾2萬人前往朝聖。
2萬人代表著什麼?在一聲聲美麗的驚嘆背後,隱含的是數百、數千萬次的踩踏,以及無數登山杖頭一次又一次鑿穿土壤的彈痕,於是,平坦的箭竹草原被登山鞋刨挖出一條條泥濘的深溝,雨水匯流,一併帶走林間的杉葉、松針、土壤,沿著步徑汨汨流下,在坡度陡峭處,步徑日復一日的下蝕,樹根裸露、泥濘、並形成高低段差。對山林而言,人們或許只是過客,然而人們瀟灑走過的一步一腳印,卻成為這片土地難以承受的傷痕。
總得有人開始正視這個問題,103年林業保育署臺東分署在嘉明湖國家步道辦理第一場手作步道工作,針對大型機械難以抵達且材料運輸成本極高的高海拔地區,在保留自然景觀原貌的前提下,嘗試以在地材料、手作工法,砌石坏土修復步道;105年起,為讓更多民眾正視這個議題,建立非特定志工參與模式,吸引各界夥伴加入,結合千里步道協會及山屋管理團隊,逐年辦理手作步道工作假期;107年起,發起1人1公斤揹土石上山運動,藉由鼓勵山友自發性背負的方式,將自向陽大崩壁沖刷崩落的土石,重新回填步道沖蝕溝,所有造訪此地的山友,都能自由參與嘉明湖步道修復的過程,讓那些被我們腳印帶走的,再次回歸山林。
愚公移山,眾志成城,傻人們用看似最傻的方式,一步步克服水泥工程不易面對的低溫凍拔、地基流失等問題,集眾人之力,讓登山不再只是追求登頂拍照的過程,而是透過自發性的反思與回饋,動手參與維護步道,建立人與土地正向的互動連結,留予後人一個美麗永續的嘉明湖國家步道。
註:113年林業保育署出版「自然思路-步道工法設計手冊」,彙整臺灣20多年自然步道工法經驗與成果,並參考國際步道設計與工法新知,因應臺灣多樣環境特性研擬工法設計準則,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收藏參考。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本地點無大眾交通工具):
一、東進:台東→關山→利稻→向陽。(南橫管制路況請洽關山工務段:(089)811024)
二、西進:甲仙→桃源→梅山口→天池→埡口→向陽。(南橫天池→埡口→向陽路段通行管制情形,請洽甲仙工務段07-67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