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登山環保

登山環保

歐陽台生


編按,本文為民國88年到90年,本會承辦體委會一十二個梯次高山嚮導研習會,講師歐陽台生先生講稿。

歐陽先生積極將美國、加拿大登山教育帶回國內,除登山者安全技術外,還包括環境保護技術、領隊技術…等。
主文為歐陽先生轉述美國LNT基金會對戶外活動者的規定,他在十年前就引介目前大家所熟識的【無痕山林, LNT】,國內直到民國95年,才由林務局公部門發動響應這全球性的山岳保護運動,透過研習會、建立種子培訓系統,目前已凝聚一股正向力量推向全國。

前言:

1. 他山之石--美國的戶外活動環保觀念

「有一團體,一字縱隊排開越過草原,到達為苔蘚覆蓋的高地。他們將所有帳篷擠搭在接近湖岸的一小塊區域中,搭帳完成後,在營地四周挖掘排水溝,預備在下雨的時候,將水直接導入湖中。領隊又指示隊員去收集石塊,來建立營火用火圈,砍樹作材火,並挖了一個深一公尺的洞作為公用廁所。那天夜裡,他們利用慶祝之火燒了垃圾,掩埋了晚餐的剩餘菜飯,並且到湖邊去洗鍋碗。」

 

2. 大自然已無法負荷戶外活動人口的急速增加

自人類時代之始,就已經開始濫用自然的惡習。到了近代,這種惡習已對某些地區造成近乎毀滅的破壞,尤其是那些敏感而易受人類侵擾的荒野地。導致這種不幸情況的最大原因是:因著人類使用荒野地的需求激增造成了環境更嚴重的污染。伊威特(Ewert)1989在美國所提出的幾點,可以顯示出戶外探險活動需求持續增加的趨勢:
●越野滑雪人數由1964年的2,000人,上升到1974年的500,000人。
●1986年有近三千萬人,快樂的參與了健行、獨木舟、北歐式滑雪、登山、攀岩和帆船等活動。
●1985年成長最快速的十項休閒活動中,一半是屬於追求探險的活動,包括風帆、衝浪、登山、攀岩、騎馬和帆船。
戶外探險活動持續成長的最好指標,莫過於戶外器材的銷售數字。在1996年一年裡,戶外活動裝備的銷售總額近美金一百億元。在過去的十年中,也都呈現相當穩定的成長,專家們更預期,未來的銷售金額仍將持續的成長。
從事戶外探險活動人口持續的增加,自然環境已無法負荷伴隨健行和露營活動而來的污染。因為戶外活動者的每一項行為,都會對環境造成或多或少的衝擊。在可預期的未來,活動人口的增加所造成的對自然的破壞,必然會降低戶外活動中可以得到的快樂與成就感。因此必須更努力尋找可以“不留痕跡“(Leave no trace)的方法,或至少在從事健行、露營、登山探險等戶外活動時,能盡量將傷害減到最小的程度。除了灌輸戶外活動的參與者自然環境的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導參與者如何減低環境衝擊的技術,以確保這些參與者再度回到荒野地活動時,會產生如信仰一般堅定的環境意識及環保行為。

1996年在北美洲癬展了一個強而有力的保護自然環境的機構,它叫做「Leave No Trace」(不留痕跡),簡稱LNT。它的任務便是去訓練從事野外活動的社團、美國聯邦政府機構和大眾,對自然環境衝擊最小的露營技術。LNT印製了一些有關自然環境現況介紹的手冊,其內容包括:北美洛磯山脈、美國東南部鄉村的騎馬地區、澎西河川流域、溫帶海岸、西北太平洋區之沙漠和峽谷、攀岩地區、阿拉斯加苔原帶和美國東北部山區。
LNT所提供的手冊上,列出6項在各種環境條件下均適用的原則:
(1)活動前的計畫與準備(plan ahead and prepare)
(2)露營和健行於已存在的地面上(camp and travel on durable surfaces)
(3)可以打包背入的,就該打包背出(pack it in, pack it out)
(4)無法帶出來的物品,就不要帶去(properly dispose of what you can’t pack out)
(5)不取自然界發現的一草一物(leave what you find)
(6)將對營火的使用及使用營火可能帶來的環境衝擊減至最小(minimize use and impact of fires)。


3. 以適當的經驗計畫活動

戶外活動的領導者必須體認,一趟安全、順利的行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活動前周延的計畫。對於一趟具有環境意識的行程來說亦是一樣。計畫若是不夠周延,就有可能因為忘了攜帶爐具,而需生火照明,或是忘了攜帶營柱,只好砍樹枝來代替。
LNT提供了在準備一趟有環境概念的行程時,可以思考的方向:

(1)了解這塊區域及可能出現的狀況,衡量自身的經驗,都可以減少活動對環境的破壞。另外,如輚與當地專家如公園內工作人員、地主、當地熱心的野外活動者一起工作,以了解當地環境的現況;取得進入該地區活動的許可;事前計畫,選擇適合的營地;計畫選擇走或不走步道,如果不走步道則必須遵守一些原則,以減少活動對環境的衝擊。
(2)以對環境造成衝擊為最小的前提來計畫與進行健行與露營,如選擇走乾燥的步道來替代濕的步道或泥濘地。再者,一般來說,低海拔地區的敏感度較高海拔地區低;團隊活動於森林和沙地上,則比活動於苔原或脆弱的植被區好。
(3)控制活動團隊的人數,因為較大的隊伍(十人以上)所造成的傷害一定大於較小的隊伍。
(4)選擇適合的裝備,如一個輕便的爐具、易搭設的蒙古包形帳篷和一個可折疊的水袋有了這些,就可以不必生火以及使用自然物來搭設避護所,以降低對自然的傷害,選用大地色系的器材,也可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5)出門前將食物做妥善的打包紙盒裝的食物放入有封條的袋子內,玻璃瓶裝的食物改以塑膠容器盛裝,可以避免背包雜亂、玻璃破裂和食物溢出等窘境。

4. 將健行和登山中所產生的環境衝擊減至最小

有這麼一句格言輚「不留任何痕跡,除了腳印;不取一草一物除了照片;不獵殺任何生物,除了時間。」這句話是從事野外活動很好的原則。但時至今日,似乎也已經不足夠了。因為即使是腳印,也是一種傷害。腳上不論穿著硬底鞋,甚至是球鞋、拖鞋,都有可能撕裂草地脆弱的表面,加速侵蝕作用。以下有幾個原則,可以減少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例如:當離開步道時,應避免行於植被之上;讓隊伍分散前行,比一字縱隊前行好;於堅硬的土表及可抵抗人類衝擊的地區健行。
LNT於1996年提出了其他的原則,如下:(1)走步道,而不要抄捷徑(尤其在之字形山徑區)或去走泥濘地中的木板或石頭。(2)在高海拔和次高海拔地區,必須行於原有步道上或裸露的岩石。(3)休息時,最好席於裸露的石塊或土表上。(4)如果一定要離開步道,請維持小隊伍前進,每隊小於6人,並走於裸露的土表上,避免重踩和預防產生一條新的步道,更要避免走在脆弱和高海拔及沼澤地區。


5. 露營行為

在戶外活動中,沒有任何地方產生環境衝擊的可能性會大過營地。尤其當一個隊伍長時間的使用同一塊營地,期間偶爾的疏忽或未能謹慎使用自然資源,而帶來不能恢復的嚴重傷害。您和您的隊伍必須時時注意以期留下最少的痕跡。另外,您們也有義務去告訴別人,如何不留痕跡的露營技術。
在選擇營地時,需將許多因素納入考慮,如:營地需為平坦和乾燥的地表、位於山屋旁、沒有昆蟲、接近水源且不會有落石、倒木、積水等危險。而選擇現有的營地或重新開闢一個新營地,則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為必須考慮到不同的隊伍大小對自然環境可能產生的衝擊。大隊伍使用現存的營地是比較好的;若是小隊伍建設新營地,則多少可減少一些衝擊。
雖然對於營地的選擇必須視情況而定,但仍有一些通則可循,以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如果這塊營地不是現有的,所建立的新營地必須距河流、小溪和步道50公尺以上,離池塘和湖泊也需達100公尺以上。特別要注意的是有些地區必須距離水源地、步道、私有土地1/3哩或1/4哩以上。另外必須考慮的是,如何避免在營地和公共廁所之間,創造出一條新的步道。還有,也需將在炊煮區四周等待食物的隊員,停留及踏步取暖的重複踐踏對營地的影響考慮在內。數個不同營地混合輪替使用,可以將對土地的耗損及破壞降低。這也表示,若情況允許,或許應該換個營地。
請搭帳於沙地、落葉地、碎石地或植物停止生長地區。當帳篷搭好後,請不要挖排水溝,因為那會在土地上留下永久的傷痕。只要將帳篷搭於較高處就可以減少對排水溝的需要。不要清除地表上的植物或有機物,可將帳篷搭於其上,還可作為天然墊子。
當露營結束時,務必清除所有結於樹上,用以支撐帳篷的繩結,填平營釘孔,放回曾被您移動過的石頭和木頭,並將聚集的落葉,散回土地。LNT也提醒應刷平足跡和清除樹枝和草糾結的地方。最後則是檢查有沒有任何遺漏的裝備、剩餘食物和垃圾,將之打包,並帶出自然界。


6. 廢棄物的處理方法

LNT建議四項處理廢棄物的原則:避免污染水源;避免昆蟲與動物與廢棄物接觸;適地選擇處理方式以加速分解;對環境的衝擊最小為前提。最常用來解決人類的廢棄物(如排泄物、菜湯和洗鍋水)的方法是使用「貓洞」(cat hole),即挖掘一約6寸深的坑,坑內鋪上腐植土及富含細菌的表土,然後在埋入廢棄物,讓細菌加速分解的過程。但在某些乾熱或溼冷的偏遠地區,將廢棄物留置於地表其分解反而快於掩埋。「貓洞」需離水源、步道至少100公尺以上。但在某些環境下,則需加大這個距離。可以選擇一些天然物,如樹枝、石頭或雪來代替衛生紙,若有佯用衛生紙和女性衛生棉,則需以雙層的塑膠袋密封包裝帶出荒野地。但對於某些特別的活動地區,這些常規是不適用的,如地洞探險活動,就要帶出所有廢棄物。
「貓洞」不是用來排尿用的,一則因為憋尿有害健康而且尿液會有異味,一則因為尿液所含的鹽分,會造成動物的挖掘。LNT通常建議將尿液排放於遠離營地和水源的石頭上或沙地上。


7. 營火的建立

在生營火前,請先問問自己,真的有必要嗎謟因為爐具足以提供戶外活動者所有的需求。
倘若您真的需要營火來炊煮或求生,可利用現有的坑、生火盆,或使用打了孔的大錫罐。您只能使用「倒地的枯死木」作為材火,不可折斷或砍仍存活著樹的枝條。營火後,必須清除營火痕跡,讓風吹走白灰,掩埋黑炭,分撒樹葉,再用腐葉掩蓋傷痕。生火時,必須遠離如樹根、原木、帳篷等易燃物品,而且需準備足夠的水,可隨時撲滅飛散的火苗。如果生營火在沒有痕跡的原始地區,為了避免遺留任何痕跡,可以堆一土台或利用平坦的石塊鋪上一層厚沙及石礫,作為營火的基礎。LNT建議使用這種方式多於坑洞生火的方式。當然,在使用後一樣要做到完整的滅跡。


8. 清洗和炊煮

使用肥皂清洗手、身體或鍋碗,是非常必要的,沙子也是有效的洗擦代用品。若一定要使用肥皂就要很謹慎,因為高濃度的肥皂會殘留在鍋碗上而造成痢疾。可選用含低量碳酸鹽的生物可分解的肥皂。用肥皂洗澡、刷牙、清洗衣物等,都必須離開水源和營地100公尺以上,廁所也是一樣。在傾倒廢水和處理流質食物至貓洞時,不可將實體食物一併倒入,實體的剩餘食物必須打包,背離自然荒野地。
炊煮時,風會將香味吹向營地下風處,引來熊或其他的動物,因此最好將食物放在堅固的食物儲存箱內並將其吊於二棵樹之間。如果可以,將剩餘的食物留作下一餐。不要掩埋剩餘的食物因為動物可能會將它挖出食用。打包您攜帶進入自然荒野地的所有物品,然後背離原野地,不可以焚燒或掩埋垃圾及剩餘食物。使用爐具和攜帶足夠的燃料,代替會消耗木材的營火。很多地區,木材的供應已減少,而且使用木材生火將會干擾對當地生態體系十分重要的生物分解過程。


9. 不相干擾的態度和行為

當人類對於獨處的需求與對自然的需求一樣殷切時,戶外活動中的社會衝擊也亦發顯重要。戶外活動者,必須顧及鮮豔的裝備和衣服對他人所造成的視覺衝擊。即使是在緊急情況和打獵的季節裡,也避免選用虹彩,應嘗試使用大地色系的顏色。除非是要警告可能發生的狀況,否則不可任意懸掛鮮豔的路標在步道上。噪音和太過鮮豔的色彩一樣都會影響到其他戶外活動參與者的體驗。選擇營地時也需注意,不要擋住了別人的風景以及侵擾了別人的隱私。


10. 領隊的必要條件

當他帶領隊伍進行健行或露營時他必須瞭解每一項行為可能帶來的,對自然環境的衝擊,然後採取必要的措施來保護自然環境。
教導隊員對自然環境低傷害的保護技術,使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應用這些技術,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