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進階搜尋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喀喇崑崙山腳下的佛陀蹤跡 / 黃一元

 
喀喇崑崙山腳下的佛陀蹤跡--湮沒的絲路古城-
 
「塔克西拉」     
       
 
文、圖:黃一元
 
"地稱活壤,稼穡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氣序和暢,崇敬三寶"“伽藍雖多,荒蕪已甚,僧徒寡少”-
大唐西域記(卷三)
 
圖:「犍陀邏風格佛陀像(柏林印度及東亞藝術博物館藏)
「塔克西拉」(Texsila)梵文為“石雕之城” 「大唐西域記」稱(怛叉始羅)」,1980年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SCO)世界文化遺產,印度次大陸西北古城,遺址距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西北向32公里,印度「阿育王」[i]統治期間,是佛教冥思與傳道中心,也是「犍陀邏」(Gandhara)藝術中心,它是古印度和希臘文明的交聚點,因此健馱邏的雕刻、建築、繪畫融合了印度、波斯、希臘三種元素自成一體,稱為「犍陀邏」藝術
 
西元前326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進軍印度路上曾在此停留,西元一世紀來自中亞大月氏人在此建立貴霜王朝[1],直到西元三世紀,「塔克西拉」是橫跨中亞和南亞次大陸的文化都城。這裡是希臘印度藝術文化交融地,也是佛教東傳起始點。西元七世紀玄奘來到「塔克西拉」見到許多寺廟已破敗不堪僧徒寥寥無幾,遺址區只見一片片牆基錯落有序地分佈在一座小丘之城腳,殘井仍然清晰可辨,恍惚城垣的寺院仿佛再現眼前。
 
 
圖:佛陀頭像(塔克西拉博物館藏)
 
西元一世紀貴霜王朝之前佛教藝術的圖像是以象徵式的動植物,「犍陀邏」藝術則以人像為底的佛陀塑像,受希臘眾神雕像藝術的啟發,佛像的重鼻樑眼窩嘴唇到下巴都帶有亞利安人某些特徵,尤其是衣紋皺摺都是希臘模樣雕塑,而臉部面顏祥潤,雙目微閉帶有一種東方靈魂的內涵,因此犍陀藝術已超越宗教範圍成為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成果。
 
東晉法顯法師(西元337─422(五世紀初)到達這裡,離釋迦牟尼創教已有九百年,又離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佛教護法有六百年,進入大乗佛教(Maha-yana)中期,大乘佛經歷經「馬鳴尊者[2]和 「龍樹尊者[3]的整理闡揚,在理論上已成氣候,當時盛極一時。
 
 
 
 
 
圖:塔喀提拜佛學苑(Takht-i-Bahi) 最負盛名伽藍 (Jaulian )講經台遺址
 
造訪距白夏瓦三小時車行的塔喀提拜佛學苑(Takht-i-Bahi)遺址,1980年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SCO)世界文化遺產 犍陀羅」式佛教寺院特點是分塔院和僧院兩部份間有中庭相隔。塔院以佛塔為中心,周圍有許多小塔或佛堂,塔是早期佛教寺院禮佛對象。從中亞、新疆以及中國敦煌、雲岡的塔柱石窟及早期寺院的中心塔院建築,其來源都是保持印度早期的佛教建築形式。
 
公元一世紀到三世紀,「塔克西拉」由貴霜王朝統治,當時帝國是佛教的中心,五世紀嚈噠人(白匈奴)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遷入印度,大肆破壞當地的佛教寺院和佛塔,直至公元七世紀,玄奘到訪當地的時候,「塔克西拉」已荒廢,只留下不少遺址至今。
 圖:塔喀提拜(Takht-i-Bahi)佛學苑遺址
 
貴霜王朝由於扼絲綢之路的要衝,與東方漢代中國有密切商業來往,一時成為了佛教中心,佛教也由此傳入中國。
 
貴霜王朝時期也是佛教開始發生重大變化,此時佛教分離出大乘佛教,然迦膩色伽一世[ii]對佛教採取大小乘兼容的政策,其中「世友尊者」[iii]就是小乘佛學家,「馬鳴尊者」則是大乘佛學家,以後大乘佛教主要從北方傳入中國,再到朝鮮和日本,而小乘佛教(Hina-Yana)則向南傳入斯里蘭卡,再而進入東南亞諸國。
 
迦膩色伽一世統治期間為貴霜王朝朝盛世,也是佛教史上重要時期,他在吞併其他國家之後,定都於白沙瓦之後鼎力宣揚佛教,在位期間統合佛教各部的思想,聘「馬鳴尊者」與「脅尊者」[iv]建立大乘佛教基礎,使大乘佛教產生其雛型,迦膩色伽王被認為與孔雀王朝阿育王齊名的二大佛教護法王。
 
以下要敘說在《大唐西域記》裡談到在那個時期(公元一世紀到四世紀)佛教重要人物如
 
圖:千年沉沙中的佛陀-佛像不完整但整部佛經藏在他的的身影中
 
《大唐西域記》卷五:「無著菩薩,健馱邏國人也,佛去世後一千年中,誕靈利見,承風悟道,從彌沙塞部(即化地部)出家修學,頃之迴信大乘。」
無著尊者[v]北印度犍陀羅人,約於公元四世紀,古印度佛教高僧,為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創始人,在「龍樹尊者」之後印度佛教史上重要論師之一。
 
《大唐西域記》卷三:「呾叉始羅國,昔經部拘摩羅邏多,於此制述諸論」
指童受論師[vi] 音譯拘摩羅邏多,出身印度罽賓「迦濕彌羅」 (今喀什米爾),印度佛教部派著名論師,被推崇為經量部派創始者,禪宗尊其為第十九祖。
 
《大唐西域記》卷十二:〈朅盤陀國〉:「當此之時,東有馬鳴,南有提婆,西有龍猛,北有童受」。指童受論師」與當時「馬鳴尊者」、「提婆尊者」、「龍樹尊者」齊名,號稱「四日照世」。
 
圖:佛陀殘雕
 
法顯與玄奘所以甘於歷盡艱苦而來,成了印度文明與黃河文明之間交流的首批使者,而一切溝通都不能只靠文字資料,而必須以腳步目光乃至整個血肉之軀作為船筏去實踐。兩人銳利的眼光不僅僅停在片段歷史洪流上,須溯源至文明的來源與去處
 
對我而言,2015年攀登喀喇崑崙八千公尺的迦歇布魯姆高峰,是我第四次造訪巴基斯坦,每次來的目的都不一樣,但一直掛念要設法親臨佛學苑遺址,想像昔時僧侶們在幽暗的空間裡沉思,以解決凡人得苦惱,就如余秋雨在千年一嘆說“面對一個古老文明就像面對深不可測的大海,光從書卷裡對大海的描述是不夠的,至少也應站到岸邊聞一聞海腥味”


[1] 貴霜王朝Kushan Empire公元一世紀至三世紀中亞古代盛國,鼎盛時期(105—250年)疆域從今日塔吉克綿延至裡海、阿富汗及恆河流域。迦膩色伽一世盛極一時,被認為是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安息並列。
[2]馬鳴尊者(Asvaghosa)大約西元110年人,古印度佛教大師、詩人、劇作家,禪宗尊其為第十二代祖師。
[3]龍樹尊者 ( nagagjuna )大約西元二世紀人,大乘佛教論師,代表作「中論」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禪宗尊其為第十四代祖師。


[i] 「阿育王」(Ashoka BC 304BC 232)又稱「無憂王」印度「孔雀王朝」(Maurya Danasty)第三代君主,極度尊崇佛法。
[ii]迦膩色伽一世 (Kanishka I公元127-151)與阿育王齊名的二大佛教護法王
[iii]世友尊者(梵語Vasumitra ),說一切有部之初祖,約一、二世紀時北印度犍陀羅國人。
[iv] 脅尊者(梵語Parsva)馬鳴尊者之師,著名事蹟,是勸迦膩色伽一世作進行第四次結集,禪宗尊其為第十代祖師。
[v]無著尊者 (梵語Asanga)北印度犍陀羅人,約於公元4世紀,「龍樹尊者」之後印度佛教史上重要的論師之一。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