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 登山與氣象
正在加載......
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進階搜尋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登山與氣象


登山與氣象

陳俊憲

編按,本文為民國88年到90年,本會承辦體委會一十二個梯次高山嚮導研習會,講師陳俊憲先生講稿

個人簡歷
台北市長跑協會 顧 問
新文化登山會 顧 問
立騰空運公司 負責人


1983 參加台北市登山會
1988 中華民國飛行傘第十一屆訓練營結業
1989 日本冬季雪期訓練,北阿爾卑斯山劍岳登頂
印度克什米爾怒峰(7135m)遠征隊隊長
1991 美西約瑟米堤岩場考察
玉山馬拉松、夏威夷馬拉松
1992 紐約馬拉松
1993 中華健行登山會訓練組組長、梨山馬拉松
1995 韓國雪嶽山、尼泊爾、西藏及聖母峰考察
1996 中華民國聖母峰遠征隊 教練
1998 參加萬人泳渡日月潭、雲南玉龍雪山考察
1999 東馬婆羅洲金納巴魯山登頂
日本槍岳及富士山登頂
2000 國內攀登:雪北聖靈線、大小劍山、
雪山西稜、干卓萬群峰、南三段等。

摘  要

一、氣象專業知識未必要有,氣象常識最好學著擁有。
二、氣象預報,僅供參考。颱風轉向,司空見慣。
三、隨時掌握最新氣象資料,確實追蹤颱風行徑。撥166最方便。
四、陸上颱風警報區域內,其暴風圈可能在18小時內入侵,不容輕忽觀望,要有最壞的打算,快速作最好的防颱工作。
五、高山地形地貌特殊,要有概念,研判颱風環流來襲時各時段所受之風向、風力、雨量之強弱。此為撤退或找避難點之重要依據。
六、登山領隊要有靈敏的危機意識,善於溝通,能冷靜觀察、分析、研判,果決執行任務,知所進退。面對危機之處理,要以全隊生命安全為最高指標。
七、在天氣不穩定的季節裡,多天數的登山活動更要注意提高糧食、裝備、衣物的質與量,以因應天氣突變而延滯山區之需。
八、從事高山活動期間,如遇劇烈天氣狀況,且無法及時下撤時,應將隊伍行程,隊員狀況等,適時詳實地告知所屬登山會之留守人員,並由其轉知隊員家屬,避免不必要之擔心,也可避免成為媒體寵兒。

前 言:

在任何戶外活動中,天氣的變化佔有絕對性的影響,尤其是遠離文明世界,走入食衣住行都不方便,且無醫療設備的荒蕪山區,一旦天氣劇變,渺小的人類,暴露在荒野林間,單憑一套雨衣或一頂帳篷,絕對敵不過強風暴雨或冰雪寒潮的摧殘。所以,在隊伍出發前,就應確實掌握天氣資訊,以決定成行與否。如果隊伍已進入深山才遇上天氣突變,是否決定下撤,還是就地找避難場所,讓苦日子不要太苦,更不要威脅到生命安全。本章節就是要來和各位先進一起探討,出門看天氣,如何利用氣象資訊來做最完美的判斷。

台灣登山氣象之特性:

  台灣地處亞熱帶,四面環海,面積小,又處於地球上最大洋:太平洋與最大陸塊:歐亞陸塊之間,宛如夾心餅乾的台灣,受外來氣象因素影響很深,天氣系統變化也很快,冬季有強烈的東北季風,季風影響台灣全年超過200天,致東北部山區雨量充沛;本島多高山,且呈南北走向,和盛行的東北季風相斜交,在溫暖的洋面,遇上低氣壓渦流而吸收了大量水汽,隨季風到達台灣東北部陸地,被高矗的山嶺抬升,水汽凝結成雨層雲,以致霪雨連綿,故而東北角地區在冬季進行登山活動大為減少。


  夏季則受太平洋氣團(高氣壓)所控制,高溫炎熱,如遇高氣壓減弱,南海季風又盛行時(即西南氣流),自南海吹向台灣的暖濕空氣,在阿里山山脈及中央山脈受阻而抬升,一樣造成積雨雲之凝結、累積,容易造成台灣西南部午後雷陣雨,尤以山區更是司空見慣。午前通常晴空萬里,山友應把握時間善加利用,午後往往風起雲湧,大雨滂沱;但高山活動尚屬可行,唯應儘早出發為宜,曙光乍現即可動身,午後三點前完成紮營,營地避開稜線及高地為宜。遇有颱風接近之訊息發佈時即應停止一切登山活動。


  每年的1、2、3月,正值台灣嚴冬時期,郊山活動全區行走無礙,唯中北部高山活動仍應注意寒潮及降雪,一般而言,南台灣,即南一段及以南地區則影響不大。每當降雪豐沛時,即便雪地裝備齊全,保暖衣物足夠,高山活動仍舊充滿相當程度的危險性與困難度,主要因為台灣的雪性濕軟鬆散,極易滑落或踩空,行前宜三思。


  4、5、6月是春夏之際,冷暖交替,氣候變幻無常,當冷鋒面南下時,寒風細雨,春雨綿綿,不適合登山。台灣的梅雨季,明顯期為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有時會提早在五月初即入梅,也會拖到六月底才出梅,由於認定上常有爭議,近二年來,中央氣象局乾脆宣佈每年的五、六月份為台灣的梅雨季,期間約有5至7道鋒面南下,且常伴隨著雷暴或豪大雨發生,此時身處山區,非常危險。選擇梅雨季登山,行前宜多加研判,通常選擇在鋒面剛過,後面尚無新的系統下來時,即可出發,但以三天以內的行程較適宜。梅雨季裡如有颱風接近或掠過台灣附近,不僅會帶走水汽,颱風的環流也會破壞梅雨鋒的結構,保證會有約一週的好天氣可以運用,但請注意山區土石鬆軟。


  7、8、9月是台灣的颱風旺季,也是雷雨季,拜科技進步及傳媒普及之賜,已能及早洞悉掌握颱風動向,安排高山活動時,應廣為收集並善加利用氣象預報資訊,活動計劃可如常安排進行,然為謹慎起見,宜於出發前二天再行研判確認是否成行。如高山行程超過三天者,務必攜帶小型收音機或利用手機撥打166,以了解天氣概況(注意多帶備用電池),以利於進退之研判,此外並應隨時與留守人員保持聯絡,以免失聯;常見登山客的缺失即是上了山便只知埋首前行,照表操課,對於海上、陸上颱風警報已發佈的消息掉以輕心或視而不見,殊不知山下的親朋好友已然心急如焚……,卻苦於不知隊伍身在何方?處境如何?不消多時即被列入失聯人口,勞師動眾的搜救行動旋即展開。此一看似理所當然的救援過程,不論結局是否虛驚一場,都必需付出相當高的社會成本,誠懇奉勸熱愛登山的朋友們,不要讓自己成為「麻煩製造者」!至於山區雷陣雨,仍以避之為要,及早往低處避雨或紮營,保持身體乾燥就安全了。


  10、11、12月是一年中最精華的登山時段,秋高氣爽,不冷也不熱,是登山、健行等戶外活動的好時節,尤其高山長程縱走更為適合;但10月至11月上半仍要注意颱風之接近,深秋的颱風不需明確登陸,只要通過台灣南邊海域,或從東部近海通過,必有豪大雨,尤其東北部山區,必定豪雨不停,如去年10月底的象神颱風,以及今年9月的納莉颱風,均重創北台灣,造成嚴重水患,為典型的秋颱,不可輕忽。




gotop